导语: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且规划了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那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会带来多少数据中心建设的增量机会呢?
从整体推进进度上看,虽然目前国家规划了八个国家算力数据中心节点,提到了有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但是目前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披露出一个详细的基建规模数据。从局部来看,尽管我们看到有些新闻有讲到关于韶关作为一个东数西算的布局基地之一,计划投资500亿,包括可能有50万机架的这样一个规模,但考虑到韶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承载的一个数据量有可能会更大一些。而像西部一些的中心,有可能它会少一点。因此,可能会在地域分布结构上,呈现东部基建规模增量较高,而西部较低的一个可能性。
文件要求数据中心的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随着数据中心的增加,这个上架率怎么看待?
我们认为这个65%的上架率有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很多的公司其实交付机柜的时候也是分批次交付,也很可能会边交付边上架,然后来综合动态的考核这个上架率。如果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达到上架率的要求,那么原来规划的那些机架规模也有可能不会完全交付。所以说有可能会出现前一批机架达到要求后,后一批再建设和交付的可能。
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周期有多长?
IDC作为数字经济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其实承载了算力和存储。所以未来对于IDC的总体需求是取决于将来对于算力的要求。在数字经济的时代,数字经济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数据。所以算力的提升和建设速度,也取决于新的应用的推出速度。如果像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ARVR或者说元宇宙等应用能够很快的爆发起来,那它对于算力存储的空间的需求就会很大,这样也有可能对IDC的需求会在短期内集中性的这样一个释放。而目前我们的社会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国家也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发展各种各样的应用,也就是说未来其实对于算力的增长,对于存储空间的增长的一个需求还是乐观的,但短期还是要看应用端的普及速度。
IDC的价格弹性如何?随着数据中心的不断建设,IDC价格会不会再次下降?
IDC这个行业有着一个较长的产业周期,一直以来处于一个结构性过剩的状态。对于热点的一些区域来说,由于IDC整个的供给比较紧张,价格还是比较坚挺;而对于不是特别热门的区域,基本是供过于求的状态,所以价格弹性也较低,因此IDC行业的议价能力需要有所区隔。
未来数据中心的竞争格局将来会不会改变?除了三大运营商是否还有新的竞争者出现?